一、何是扣留群众财物?
扣留群众财物是指在行政执法或其他场合下,执法人员未经合法程序和正当理由,将群众的财物暂时占有或没收,或者以各种方式限制群众财产自在流通的行为。
这种行为侵犯了群众的财产权和合法权益,是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法律程序,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得随意扣留群众财物。
二、破坏公司财物怎样处罚?
1、如果是故意损坏公司财物,应当按实际价格赔偿;
2、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公司财物损坏,可以协商处理;如果公司有明确的损坏财物赔偿制度,按制度规定赔偿
三、倒卖公司财物量刑标准?
倒卖公司物品的判刑:
1、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把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五年下面内容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数额巨大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3、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规定行为的,依照规定定罪处罚。
四、偷盗公司财物量刑标准?
盗窃公司财产怎样量刑
盗窃公司财产按下列标准量刑:1、行为人盗窃公司财产的数额达到较大标准的,构成盗窃罪,依法应处3年下面内容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2、盗窃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下面内容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下面内容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五、公司冰箱属于公共财物吗?
不属于公共财物,公共财物是社会共有的财物。而公司冰箱属于公司的固定资产,为公司所有,属于公司财物,不是公共财物。
六、侵占公司财物是否可以开除?
可以开除,侵犯公司财产不仅要开除,情节严重的还属于违法行为,是要追究刑事职责的,一个员工或者公司领导应该遵守公司的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安分守己,努力职业,完全不能去侵犯公司财物,违法公司的制度,和法律,违反了制度和法律就要受到公司的制度和法律处罚
七、盗窃公司1500财物怎样量刑?
盗窃公司1500财物属于数额较大,会被判处三年下面内容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难题的解释:
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 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下面内容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 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下面内容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 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八、损坏公司财物要怎样赔偿?
对员工的处罚既有法律的上限,也有合理的限度,按照《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各地的《工资支付条例》,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当月工资的20%,相对于较大的损失,员工的赔偿只能是杯水车薪。 因此企业扣除部分可以从绩效和奖金入手,但每一个被扣钱的员工心情肯定不舒服,也有因此由于员工的故意造成更大损失的案例。 企业可以借此事加强对全体员工职责心的教育,也要完善流程,从根本上防止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处理一个员工易,从根本上难题解决才是核心。因此对于这样的过失行为,处罚应以警示教育为主、小额赔偿为辅。 处故意损坏以外,不赞成对员工承担较高的赔偿额,一则员工承担的赔偿费用对企业的损失只是杯水车薪,补偿的意义不大;二则员工的薪酬有限,高额赔偿会使员工中途离职,对公司也是一种损失
九、劳务公司有权扣留护照吗?
要弄明白是因公护照还是因私护照。因公护照是公司为你办理的,是不会给你个人保管的。如果是你个人的因私护照的话,你直接去当初你办理因私护照的地方以“护照丢失”为理由申请挂失就行了。
如果你是劳务公司派遣出去职业的,公司扣留是正常的,公司办理签证是需要担保的,有些民族还需要交纳一定的押金,回国签证到期后还需要消签才能取回押金。
如果公司不保管好工人的护照,工人弄丢了,或是跑掉了,公司都要承担一定的职责,你们出国务工,肯定会签有相关的条款,公司也会保障你们的安全。
十、公司扣留证件怎样办?
学说上说公司是不可以扣证件的。然而如果是和公司签订有保密协议的,或者公司花重金培养的人才,且与劳动者签订了协议的。
劳动者如果未按协议合同履行义务,或者跳槽到竞争对手的企业。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劳动者其实是不对的。然而如果不是以上的情况,而是普通公司,正常离职。我觉得劳动者可以与企业协商,协调难题解决。如果企业还不放证件,劳动者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