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鲁迅事例素材200字(鲁迅名人故事100字左右)

求关于自律的名人故事?

自律的名人故事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想法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勉,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进修,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物品,接着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物品,接着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务,接着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灵魂,那个曾经为鲁迅留下深刻的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进修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全球上传播。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智慧,读书刻苦。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特别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何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性。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觉悟,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职业、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依然如故地保持道德自觉。

时刻意识反映着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和生活态度。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表现在他的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致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

201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职业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扩展资料: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制度。

鲁迅爱读书事例

少年时代的鲁迅,每天从三味书屋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先把桌子擦抹干净,把手洗干净,接着拿出书来,一页一页翻着阅读。一本绘图的《山海经》,他不仅反复阅读,而且把书上的画全部临摹下来。鲁迅13岁那年,因他祖父科场案发,他曾一度在大舅父的岳父秦秋伊家中避难。在半年多的逃难生活中,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了秦家的大量书籍,尤其是像《红楼梦》等著名的古典绣像小说。后来,为了给父亲看病,虽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但他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进修,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刻刻苦读书。鲁迅先生从小认真进修。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接着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鲁迅爱惜时刻的典型事例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何处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职业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刻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务,他曾经说过:“节约时刻,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活。“他职业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职业,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职业,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刻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进修,夜以继日地忘我职业。有病的时刻,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何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学浪费过时刻。

鲁迅的碰壁事例

1、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撰文《纪念刘和珍君》以示纪念,却因此触怒北洋军阀政府,被迫辞去职务,远赴厦门继续讲学;

2、1931年,鲁迅赠书给提高作家柔石,结局柔石被非法逮捕并秘密杀害,鲁迅也因此遭追查,举家被迫迁居上海黄陆路花园庄,一月后方得搬回原住处;

3、北师大请他去讲演,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然而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4、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5、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用四字词概括鲁迅珍惜时刻的事例

1、不知疲倦。不知疲倦指一种情形:很投入的做一件事务或者对待其他事物,忘记了劳累和辛苦。

2、读书达旦。这个词来源于苏轼的《游道场山何山》。

3、如饥似渴。如饥似渴一个汉语词语,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4、夜以继日。夜以继日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职业或进修。

5、笔耕不辍。笔耕不辍,指从未中断写作的意思。

关于鲁迅先生珍惜时刻的事例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刻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刻,他说过:“时刻,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特别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慕,正由于他广泛涉猎,多方面进修,因此时刻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职业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职业到深夜才肯罢休;在鲁迅的眼中,时刻就如同生活,“美国人说,时刻就是金钱,但我想,时刻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刻,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职业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